从《中国制造2025》分析电机行业的发展动态

产业解读 556条 2021-08-26 15:59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从颁布至今已过去了5个年头,国家的政策引领和市场经济的调节,使电机制造业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一些变化: (1)淘汰高耗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从颁布至今已过去了5个年头,国家的政策引领和市场经济的调节,使电机制造业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一些变化:

                             

   (1)淘汰高耗能电机,研发新能源节能产品。从高效电机生产和使用的政策引导和逐步推进过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国家不会放弃低端制造,但会逐步提升,实现多层次融合推进的发展目标。大家最为熟悉的GB18613标准的修订、电机的能效标识管理,以及与之关联的相关政策的措施,多管齐下的由鼓励性向强制性要求的过程,是总体方向和目标的实施体现。国家已多次发布了高耗能电机产品目录,Y、Y2系列产品已被列为高耗能产品,随着新版GB18613标准的实施,YE2电机将也被列入高耗能产品,并从电机市场上消失。

   (2)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题目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进一步整合,是中国制造智能化的过程和必须经历的阶段。从电机制造层面及市场使用层面,无一例外地传递出从电机从单机节能向系统节能方面的诉求、改进和实施。从长远发展的意义分析,电机的技术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已从传统的概念延伸到信息和控制的范畴,电机专业向控制技术的拓展,以及控制技术与电机技术的融合,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3)工业互联网对电机制造业的影响。工业互联网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工业互联网,企业增效、降本,以及节能减排的总体水平都会有较大提升。智能制造是未来科技革命的核心,是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主攻目标,通过智能制造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制造业堪称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始终占据重要的经济地位。《中国制造2025》开篇即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20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1万亿元,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全国327万家制造企业吸纳了1.05亿人就业,占总就业的27.3%,也是各行业之首。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顺利转型升级,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关重要。

      2021年,中国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中国对外投资和贸易环境压力骤增,欧美等发达国家引导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土的同时,中国低端制造业也面临着来自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历程

      建国后我国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失衡、资源浪费、人民生活水平低的局面。改革开放这段时间,我国主导产业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20世纪50年代末机械工业成为第一大工业行业。

      改革开放初期,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工业品迅速增长,导致轻工业比重不断升
高。1979年到1998年,纺织服装和电子以及通信制造先后成为重要支柱。

      2010年之后,我国人口红利从峰值开始消减,传统要素如土地、能源的成本不断升高资本回报逐渐下降。2012年后,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产值占比大幅度上升。成为占比最高的两个工业行业。

      2020年,5G基站、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新基建”作为面向未来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设施支撑,对上下游行业有很强的带动性。

                            

趋势

      现在我们重新认识一下“新基建”,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明确指出新基建的七大领域,即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是“新基建”启动的一年,特高压已经被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高度。2020年国网特高压建设全面恢复,国网加快推进13条特高压线路核准、开工、建设,涉及金额约为1965亿元,预计将在2021-2022年迎来营收确认的高峰期。

人才

      中国制造业绝大多数企业的优势还体现在制造环节,即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转型需要依靠技术、研发和创新驱动。设计、架构、部件、开发、生产紧密相关的底层技术,制造工业企业更需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热门楼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