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园区,路在何方?

产业解读 556条 2021-09-02 08:20

一部园区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产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与我国经济发展休戚相关。伴随当前中国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而产业园区作为地方区域经济

一部园区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产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与我国经济发展休戚相关。伴随当前中国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而产业园区作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伴随国家战略、产业升级、市场倒逼、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等机遇,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产业园区将向何处去?是智纲智库重点研究和探索的一大命题。

在本届智纲智库大会上,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中心高级项目经理谢飞平女士将就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进行分享,本文为部分研究成果展示,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3月27日召开的智纲智库大会!

中国产业园区快速成长发展的内在驱动逻辑,一直在迭代升级,无论是政策驱动、产业变革、还是市场需求升级,产业园区也在不断从1.0聚点、2.0聚链、3.0聚网络向4.0聚生态演进。在颠覆性创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未来可能还会有5.0、6.0……

唯有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更好洞察趋势和预见未来。真正为产业创造价值、为区域和城市创造价值、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生态服务商才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产业园区是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服务的核心载体,对于政府来说,是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企业来说,是创造优越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的重要平台。

广义的产业园区包括自贸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区、产业基地、科创中心、产业新城、特色小镇等多种形式,本文更倾向于市场化的产业园区,开发区、高新区、自贸区等政府意志为主的园区不作为本文研究重点。

01

一部园区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

产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与我国经济发展休戚相关,从整个园区发展历程来看,其中有四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诞生:1978年-1992年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可谓中国产业园的诞生期。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建立,在这里打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炮,也实现了产业园区从“0”到“1”,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产业园区雏形的诞生。

此后,四大沿海经济特区相继成立;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发布了科技部火炬计划,成立东湖高新区……这十几年间,正处于产业园区发展的初创探索阶段。

成长:1992年-2003年

由蛇口、浦东经验开始推广,政府主导为主的开发区和高新区纷纷出现,如1992年张江高科的建立、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的建立、2003年上海临港建立等,标志着产业园区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壮大:2003年-2017年

伴随国家一系列土地及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逐步带动市场化力量的出现,越开越多的市场主体介入产业园区开发,涌现出了诸如华夏幸福、联东、天安数码城、亿达等市场化主体,主要通过工业地产模式,进行土地一级整理,园区进入快速发展的野蛮生长时期。

转型:2017年至今

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产业园的发展也呈现出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产业服务越来越全面化、服务商越来越平台化等满足时代和市场发展需求的特征,诸如天安云谷、恒生科技园等具有代表性的产业运营模式园区出现。

02

三大决定性因素深刻影响我国产业园区发展

纵观中国产业园区40年发展的历史变迁,影响园区变迁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

政策拉动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国产业政策历经了以“结构调整”导向到以“质量调整”导向的变迁过程。

从相关政策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主要是土地政策、专项产业扶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特色功能区(如自贸区、保税区、港务区等)政策等相关政策,驱动产业市场主体、园区产业内容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变化。

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快速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国家加大产业用地的供应量,降低土地价格和土地税收,以鼓励相关产业的发展;后期为了扶持新产业、新业态,优先安排发展新兴产业用地,对重点项目实行点状供地;同时通过城市更新、旧村旧厂改造等方式,向产业用地的二次利用要空间,并与时俱进新增产业用地性质和类型,如研发总部类产业用地(M4)和新型产业用地(M0),对不同的产业用地实行差别化地价管理。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土地政策不断淘汰单位土地上效益低的落后产业,实现园区产业内容上的升级。

配合土地政策的基础引领,专项产业扶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政策制度对产业园区的发展也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比如对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产业、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等实行丰厚的奖补,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支持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推动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

产业变革

伴随着产业发展四次变革浪潮,产业园发展也经历了从“快步跟跑”到“大步并跑”再到“自信领跑”的阶段,园区产业类型和形态的不断演进也印证着我国拥抱产业变革的步伐。

  • 第一次产业变革 主要以纺织工业技术为主体,支撑轻纺、机械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大量乡镇企业崛起,主要以村镇工业园为代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 第二次产业变革 主要是以钢铁、化工、电力等重工业技术为支撑的重化工业崛起,典型表现就是一批批的市郊工业园环绕在城市周边大量铺开;
  • 第三次产业变革 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支撑计算机软硬件、生物与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科技型的高新科技园成为园区主要形态;
  • 第四次产业变革 浪潮到来,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工业智能化技术为代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生物技术技术群体为支撑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引领,一系列产业综合体、科技新市镇得以大量兴起。

市场需求

产业园区市场需求也在不断进阶,从“物业需求”到“价值需求”,推动着产业园区的不断升级。从一开始最基础的土地平整、厂房、基本道路管网的物业需求;到追求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功能性需求;再到投融资、科技创新、研发设计的产业集群化发展需求。

发展到今天,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融合,产城人融合,城市功能的完善及智慧园区、人文园区的整体环境营造,逐步实现从招商到选商、培育新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最终实现企业自我成长和区域经济产业生态发展的价值追求。

03

从“搭框架”到“精装修”,中国产业园区发展迈向“4.0时代”

回望40余年园区发展史,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产业园区历经从“点状突破”到“链式聚合”再到“网络协同”,正在向“生态赋能”的方向迭代升级。

中国产业发展从“世界制造工厂”到下一步“生态制造网络”,产业园区核心驱动因素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逐渐转向效率、技术、创新等多维度的竞争,从规模化逐渐走向特色化、功能化、集群化、网络化、生态化。

产业园区1.0:聚点

1.0时代的产业园区主要是 点式满足企业对土地和厂房空间载体的需求。

园区的主要形态上、更多的是纯产业园、单体企业或同类企业集聚,满足企业基本生产要求的物理空间,如村镇工业园、市郊工业园。

这个阶段的产业园区依赖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物流等生产要素和优惠政策的吸引,散发式、自由式地聚集成“工厂集中地”。

从园区功能上来说,以单一产品制造加工为主,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作为主要产业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包括招商蛇口工业区、联东U谷等。

产业园区2.0:聚链

2.0时代的产业园区主要是链式满足企业对产业 链上下游配套协同发展的需求。

园区形态除标准厂房的园区形态外,还包括中试办公楼、孵化办公楼、物流、仓储、生活等相关配套。

该阶段的产业园区以产业链为导向,主要是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需求出发进行产业的组织,将关联度高的资源进行聚集,同时提供集中的服务配套、统一管控,园区的功能更多要还是以产品生产制造为主,比如华夏幸福大厂影视小镇、亿达大连软件园等皆是如此。

产业园区3.0:聚网络

3.0时代的产业园区主要是 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发展基础上,整合供应链、创新链、消费链、服务链等,实现产业链的横纵联合和网络化发展。

园区主要以产业社区形态呈现,通过围绕产业集群圈层式布局,构建起更加系统的产城人融合体系。

该阶段的产业园区主要以科技创新型文化为主导,通过集聚高素质人才、前沿的科技研发、高端产业配套,构建研发型、科技型、创新型高端产业体系。

园区的功能也更加丰富化,研发、制造等复合功能,加速器、孵化器诞生,各类科技型产业社区及产城综合体出现,天安云谷、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等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

产业园区4.0:聚生态

在“数智新基建”时代背景下,依托“平台+生态”模式,以数字运营为核心进行生产关系的系统变革,打破传统基建的思维、业务、数据、场景等壁垒,从根本上突破物理边界,重构线上边界,实现人、物、空间、内容、服务的全面联动,内容、场景、营销和产业的多维聚集,使产业园成为 具备自我生长能力的有机经济体。

其核心特征是以数字化为手段进行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渠道链、消费链、服务链等资源的深度整合,以产业互联网赋能平台服务、运营管理、技术升级、资源整合,实现精准服务,为园区个体企业全面赋能。

园区形态上除物理实体空间外,依托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平台、数字孪生形成新型产业经济体成为最显著的园区形态。该阶段的产业园区通过新型基础设施、人才、产业链条、资源配置、市场需求、环境氛围等要素综合形成生态系统。

园区的功能也将更加突出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全面链接和深度协同企业,实现在线、链接、协同和创新,成为复合型、立体化、生态化的新型有机园区。

通过研究整个中国产业园区发展历史极其背后的变迁规律,我们可以从“万变”之中发现“不变”,即 产业园区的本质不是以土地为载体的产业地产的开发,而是搭建资源高效配置的平台,赋能个体企业升级的服务平台,是政企之间的变压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反应器、个体企业成长的加速器。

作者:智纲智库上海中心 谢飞平 贺罗曼 徐璐 张芳圆

热门楼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