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业园区经济韧性?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产业解读 417条 2022-12-28 15:26

一、 (一) 产业园区是指以城市为依托、以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利用政策的特性来发展产业和科技的特定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发展十分依赖产业园区这一重要的空间载体,它在产业转型升级

一、

(一)

产业园区是指以城市为依托、以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利用政策的特性来发展产业和科技的特定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发展十分依赖产业园区这一重要的空间载体,它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同时,产业园区在培育新兴产业、聚集创新要素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促进形成产业集聚。

目前,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园除美国硅谷之外,还有美国的北卡“三角科技园”、英国剑桥科学园、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等,类型主要包括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各类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以及现代工业园等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重要增长极,被称为“城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二)

韧性最初指结构体受到外部冲击后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能力,将“Resilience”翻译为“韧性”比“弹性”更能体现机动性、普适性和转型能力。经济学者Holling和Reggiani分别促进了韧性概念从工程韧性到经济韧性的演化。

一九七三年,经济学者Holling首次将韧性概念引入到生态学,一个系统在经历外部扰动冲击后依然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能力被称为韧性;自从Reggiani将韧性概念引入到空间经济学领域后,区域经济韧性一般指区域经济系统在遭受外部冲击破坏后自我恢复的能力。曾冰结合了经济学者Martin的“适应韧性”后从四个维度定义了区域经济韧性:

经济系统吸收外部冲击保持原有运行模式的能力,即抵御力;经济系统在维持自身运营路径不变的情况下,恢复到均衡稳定态势的能力,即恢复力;区域经济系统在经历并适应经济危机的过程中重构内部资源要素的能力,即再组织力;区域经济系统在经历了重创后,构建新的路径的能力,即更新力。作为企业的集聚载体和创新平台,产业园区吸引了大批的创新型企业和人才集聚,创新生产活动的高度空间集聚又导致了创新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

作为区域经济的特殊空间单元,产业园区的经济韧性主要是指产业园区在适应外界复杂变化的过程中依然维持自身正常运作形态,或者经过调整后提升自身增长路径的能力。产业园区经济韧性是由园区从设计诞生到发展扩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内化的,是产业园区本身固有的动态属性而非静态属性,在冲击到来前并不会显现,只有在冲击到来时或者是冲击过后才会表现出来。经济韧性与经济系统的其他属性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适应性。

外部冲击对经济系统造成的相对影响大小不一,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外来冲击大小视为固定常量,当经济系统足够强大时,冲击所带来的影响较小,只能短期的减缓系统的经济发展速度,而对产业结构和发展路径几乎没有影响,此时经济韧性难以体现。

第二种情况是当经济系统比较脆弱时,系统外的扰动会让造成毁灭性的伤害,不光极大地减缓系统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会对系统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路径等造成灭顶之灾,此时,具有良好经济韧性的地区凭借自身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创新能力等要素可以在冲击过后重新找到崭新的增长路径,此种路径甚至可能优于从前的发展机制;而经济韧性较差的地区则很有可能一蹶不振,长期难以找到新的有效发展动力,只能依靠政府的扶持补贴。

产业园区内的生产要素创新性较强,相对于城市区域内的从业者,产业园区内的从业者素质水平较高,并且产业园区也会享有特殊的政策对待。由于产业园区自身的特性,产业园区经济韧性与区域经济韧性并不完全相同,产业园区经济韧性的特征大致如下。

产业园区在经历经济危机时,只要冲击不超过经济系统能承受的阈值,那么园区就会通过结构重组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际会,尽量将冲击造成的损失降低,并逐渐适应新的外部环境,最终达到产业园区经济系统再次平稳运行的状态。经济韧性良好的产业园区可以对外来扰动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动态调整,在适应外界复杂变化的过程中依然维持自身正常运作形态。

(2)

在经历了巨大经济危机后,产业园区自身原有的产业结构受到了巨大破坏,已经难以为继。此时产业园区通过内部经济要素的优化重组、社会资源重新配置以及劳动力转型等,中小企业把握新的机遇,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和强效的增长路径,从而获得更加持续高速的发展。

(3)

产业园区的经济韧性是区域经济运行发展的潜在部分,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产业园区经济韧性的多样性主要由于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主导产业单一的产业园区很容易遭受外界扰动的影响,而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园区能够有效避免这一风险,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在面对外界扰动时不会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能够适应外界扰动的产业会蓬勃发展,继而提升了经济韧性。

产业园区享有特殊的政策,园区内从业人员基本素质高于城市内的一般从业人员,再加上园区内创新性要素集聚程度较高,人口和经济体量远远小于所在城市,这使得大部分产业园区在面对经济冲击时行动更为迅捷,反应更加快速。

二、

(一)

二零零二年经济学者Holling和Gunderson首次提出了适应性循环理论,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概略为:系统处在由4个阶段组成的动态变化的循环状态之中,4个阶段分别为开发、保存、释放和重组;同时,适应性循环系统也具有潜能、联结性和韧性这3种属性。潜能表示系统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的变化上限,在经济社会系统中,潜能可以是人际关系、知识、技术等。

联结性表示适应性循环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联系强度,联接性越强,系统各组分联系越紧密,那么外界变化对系统造成的影响就越小,即联结性与受外界影响变化呈负相关。韧性则表征系统在应对外来扰动时保持自身稳定状态的能力,随阶段的过渡而变化。在第一阶段(开发),系统的潜能和联结性较低且不断增长,系统受外界扰动的影响逐渐降低;

在第二阶段(保存),系统内部组分之间的联结性进一步提升,使得系统逐渐固定僵化,系统灵活性降低,韧性明显降低;在第三阶段(释放)中,系统的联结性由峰值开始下降,受到外界影响的而产生的波动越来越大,韧性也处于较低水平;在第四阶段(重组),系统的潜能增大而联结性降低,韧性水平也获得了提高。进入下一次循环,进入开发阶段,潜能和联结性又回到了较低的水平。

(二)

随着适应性循环理论的的演变创新,经济学者Simmie和Martin继往开来地提出了区域经济韧性理论。其中一种演化路径为:从开发到保存的循环阶段,即区域经济经历发展、稳定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经济运行模式;另一种是区域经济经历从释放到重组阶段,即经济结构从僵化到衰退再到重组的路径。基于区域经济韧性理论,二人依据区域经济应对外界扰动后的恢复变化划分了区域经济韧性的4种形态:

(1)区域经济在遭受外来扰动后恢复到原有的稳定状态,保持原有的增长路径和增长速度;

(2)难以恢复到原来状态,单保持原有的增长速度,增长路径低于之前;

(3)区域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后无法保持原有稳定状态,增长速度和增长路径大大降低,区域经济持续衰退;

(4)在冲击后通过自身的结构,因时制略因地制宜,增长路径超过以往,经济水平更进一步。

(三)

增长极理论是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由法国经济学家FrancoisPerroux在一九五零年首次提出,从此诞生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的经济空间。该理论认为:一个区域很难实现完全平衡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由“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从而带动经济发展故选择合适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至关重要。由于区域产业结构围绕着增长极,这也导致区域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发展不平衡愈演愈烈,最终出现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差异的现象。增长极是区域内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对其周围地区产业活动产生极强的空间影响。

来源: 庞跃辉数码知识

热门楼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