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楼”热潮中的“冷思考”

产业解读 417条 2023-02-25 13:43

最近, 深圳工业上楼 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尤其是它 规划每年建设 2000 万平方米高标准工业大楼, 连续 5 年完成 1 亿平方米的大手笔 ,让各地同行颇为震撼。央媒还为此做了专题
      最近,深圳“工业上楼”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尤其是它规划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高标准工业大楼,连续5年完成1亿平方米的“大手笔”,让各地同行颇为震撼。央媒还为此做了专题报道,各地前往深圳的学习考察团也渐成“热流”。应该讲,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领风气之先的勇气和魄力一直是其它地方学习的楷模。这次它下决心大力推进“工业上楼”,也是根据深圳发展的实际和遇到的瓶颈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战略性举措,是非常有眼光和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且操作性强、力度大、动作快、落地实。对此,真心要为深圳点个大大的赞。


      其实,“工业上楼”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香港的制造业基本上是“工业大楼型”的,这与它的城市建设用地比深圳还要少,产业又是以电子工业、轻纺工业为主有关;再拿上海来说,“工业上楼”的历史也不短,仪电、轻工、纺织、医药、航天等行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建设了一大批工业大楼,如今现存的,大部分被改造转型为“科技园”、“软件园”、“文创园”以及办公或商务酒店等。如位于延安西路、番禺路口的“和颐至尊酒店”,原为延安制药厂的10层楼厂房,也是当年上海最高的工业大楼;位于建国西路的“尚街LOFT时尚园”,是上世纪建设的“三枪工业大楼”。即便是1984年后漕河泾开发区成立,根据园区以微电子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定位,建设“工业大楼”亦作为开发区产业载体的主要形式。

      那么,不是新鲜事的“工业上楼”,深圳为什么要做,而且做起来会引起如此大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宏观大背景要求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同时,城市化已进入存量时代,过去那种摊大饼、铺摊子、粗放式地搞“平面开发区”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集约节约用好土地,就需要提高单位产出率,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二是深圳是改革高地、创新高地,它市场意识强、法制环境好、营商氛围优,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民营企业的集聚之城,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型企业大量涌入。但同时,它最大的“短板”就是产业用地太少,一个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GDP居然远超一批面积比它大数倍甚至10倍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和城市。今后如果要保持继续增长势头,产业用地制约就成了深圳发展的头号“瓶颈”,怎么办?除了向周边寻找合作飞地外,只有垂直发展、向空间拓展才行,这也是被“逼”出来的“创新之举”

      了解了深圳“工业上楼”的深层次原因,就能明白它这样做的底层逻辑,既科学合理,又是危机感和紧迫性所然。

热门楼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