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解读 556条 2021-09-03 09:26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转型、产业聚集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促进产业领域细分和规模效应的同时,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国家和城市的建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政策引导,近几年文化产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但在这期间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文化产业园缺少文化,商业开发氛围浓厚,滥用文化资源,缺乏合理规划等,新时代文化产业园区只有与科技结合,增强园区运营模式,打造智慧园区才可以顺应时代发展。
一、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现状
我国的文化产业园最早出现在北京,最近几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类政策支持下,中国的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领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产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截至2005年底全国有超过100个园区建成。自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政策出台,文件中明确指出从2020年开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将逐年上升,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直到2019年底全国产业园总量超过3000个。
文化产业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大力发展,在中国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也是逐年增加。我国文化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西三角和中三角地区。2007年以来,我国共建立了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和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可分为利旧型和新建型两种,利旧型包括办公主导型(以办公园区为主导,提供充满创新创意办公空间以及相关办公产业链),艺术聚集型(园区表现形式更偏于艺术形式,产业以艺术工作室、画廊、话剧演出,多举办艺术活动),商业体验型(以开放街区为主要形式,增加了更多旅游属性的商业区),院校联合型(关注推动产学融合,以优势院校优势学科为基础,依托人才、知识形成)。
虽然中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势头迅猛,但随着时代的前进,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问题仍层出不穷。文化产业园应顺应时代潮流,与科技融合,提升产业园区服务质量,向智慧型园区升级,才可蓬勃发展、遍地开花。
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园缺少文化,商业开发氛围浓厚
从中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大部分是由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组织基本要素完成对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在政府对产业园区进行规范化管理后,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扩宽,具有消费主义的文化特色逐渐进入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园中出现了商店、酒吧、餐馆、咖啡厅等商业氛围浓厚的机构。文化产业园区逐渐走向商业化,在园区里艺术家与普通市民混合在一起,艺术逐渐淹没在商业的外衣之下,整个园区充满了浓厚的商业气息,文化价值所剩无几。文化产业园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其本质发展过程就是商业利益与文化艺术博弈的过程,一些开发商为了商业利益,投资文化地产,导致地价飙升、租金飙升。面对这种情况,很多艺术家最终无奈选择离开。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最终变成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始始于艺术,结局变成了商业。
(二)缺乏合理管理,产业规划不清晰
近几年,文化产业园建设迅速发展,产业园区遍地开花,在这期间也是乱象频生,各地文化产业园增长数量也十分惊人。例如艺术产业园,动漫产业园、广告产业园等。就最近四五年间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大城市就有300多个文化产业园建成。但这些产业园有很多都是“贴牌”变身,本身并不是文化产业园,也和文化没有多大关系。
此外,文化产业园的核心优势就是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链。目前,一些地区对文化产业园的定位不清晰,对市场研究不充分,对本地区资源不了解,就开始盲目建设园区,导致产业园区成为单一产品聚集地。园区内资源分散,聚集度骤低,没有形成明显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园与一般办公写字楼没有明显区别。
(三)滥用文化资源,制造产业泡沫
现在很多文化产业园区为发展自身“特色”品牌,盲目开发当地的文化历史资源,到处修建文化广场、文化基地、文化纪念馆。其中有一些做的不错,提升了当地城市人文氛围。也有一些开发商不顾自身经济实力,滥用文化资源,捏造虚假文化古迹。有些甚至走文化过场,产业园区没有任何历史古迹也没有任何文化内涵。由于各省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相继出台,政策红利信息不断释放,民间很多投资人进入文化产业投资市场,在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热潮扑面而来时,应防止产业泡沫问题,应该坚持用冷静、发展的态度看待问题。
(四)科学技术利用率不高,缺少政策支持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为文化产业园发展提供了基础,目前文化产业园区仍然没有对最新科学技术进行充分利用。虽然一些高校已建立了科学研究团队,在一些学术期刊、研究网站发表了科研成果。但是产业园区与科研所、策划机构联系不够密切,缺乏相对有效的对接方式,没有形成以科学研究为依托的技术融合服务体系。
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发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已不是传统的原生态聚集、大规模开发的状态。而是形成了注重营销、传播、融资,资源对接的问题阶段。具有较高的资金门槛和投资风险,所以需要政府和银行给予多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缺乏好的政策引导,导致文化产业园在投资、运营、交易、功能上都受到了制约。
三、提升产业园区运营的发展对策
(一)提升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氛围
文化产业园区担负着文化资源活化、产业转型升级、新型产业培养、城市人文环境和文化消费提升等一系列重要使命。文化产业园区的设计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要营造出一种开放、灵活、自由、变通的创意气氛和文化氛围。文化产业园区除了要表现过去的文脉精神与人文气息,同时也要表现出当代城市的人文精神与时代风貌。产业园区既要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又要富有现代年轻人喜欢的时尚性特点。年轻化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才更具有活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风格要提升艺术性、观赏性、展示性、要有浓厚的艺术气息,这也是文化产业园不同于其它产业园的特点,如北京的798艺术园,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对游客吸引力非常大。
(二)利用孵化器,提升园区服务质量
从过去的政府投资运营模式、土地盈利模式逐渐向提升企业服务运营模式转变。孵化器一直是文创园的标配,也是激发产业园活力的重要保障。文创园的孵化器转型要有“科技金融的理念”,为产业园发展提供足够资金。同样,应推进重创空间与孵化器融合,打造“科技+苗圃+孵化器”的产业链。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加强孵化器延伸服务,提升产业园区互联网软件服务助力孵化器转型。
文创园首先要解决企业入驻问题,使园区服务适应市场需求,未来文创园收入不是以房租经济为主,而是要建设共建共享,信息相互沟通,项目互相帮助的园区。以盘活园区企业资源,建设服务体系为未来产业园区发展方向。也是获取租赁费以外收入的重要蓝海。
(三)打造品牌,加强文化聚集
目前,文化产业园区并没有起到传承文化的效果,要走出传承文化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打造品牌,培育产业园品牌可以提升园区的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产业园区应结合自身的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人才优势、对产业园区的生态链条,服务内容以及园区的类型都进行多角度创新。其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本就是不同特色美的发展,为园区制定特色化的定位,凸显园区文化特色,打造出一批效益突出,知名度高的产业园区品牌。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园的集聚规模远远不够,文化产业园的内容品质提升,就是要以匠心态度打造产业园区集聚的模式,才能产生集聚效应。集聚效应的产生最终将带动溢出效应产生,使资金、能源、技术、信息等要素获得发展动力提高园区的办事效率。文创园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入驻企业的业态,包括园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合作关系,这就是园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构建“文创+产业”生态链,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集聚,以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精品,才能成就文创产业园区发展壮大。
(四)园区模式升级,建设数字化园区
园区在建设升级中,以及在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要融入最新科技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高度集中展示园区与园区运营。
1. 文化产业园区+5G。
《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数字文化产值从1.03万亿增加到1.19万亿,预计到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规模将达8万亿。未来文化产业数字将呈几何倍的增长,艺术产业园区将与数字产业园区融合。在数字产业园区之中,有大量可供艺术产业园发力之处,而数字产业园缺少了艺术的灵魂,也会给人有骨架,没有血肉的印象。同时,数字产业园区为艺术品发展和艺术产权提供了保护,在发展中,艺术产业园扩宽产业链,反哺艺术创作,进一步规避了艺术家创作的高风险。
2. 互联网新模式。
文化产业园中很多单位受到疫情影响,不得不进行互联网线上办公,很多画廊,展览馆不得不开启线上展览,一些工作室开发了本工作室APP,创新工作模式,出现了“云办公”“云协作”“云签约”。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园出现新业态,将大数据等智能新技术运用于文化产业园,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文化共享的文化产业园,助力文化产业园新运营模式。
3. 文化产业园区大数据应用。
“得大数据者得天下”,在当今社会大数据在文化产业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数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产。北京的文化产业园就积累了大量数据,通过开发数据、发行数据给园区的企业提供市场活力分析、品种规模分析、零售市场成长性分析等综合分析服务。从供给端、需求端、生产端、云端发力为企业制定精准的发展战略和提供服务保障。
(来源:中机院)
最新动态 更多>
[10-28]
[10-22]
[10-22]
[10-14]
[10-08]
[09-10]
[09-10]
[09-06]
客服热线:400-6366558转0
津ICP备2020006662号-3 园区云招商 版权所有 部分文章为本站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