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解读 556条 2023-02-26 14:01
1979年,我国第一家产业园区——深圳蛇口工业区建立,至今已过去44年。
无论在哪个时代,产业园区的建设目的始终恒定指向三个方向:聚集资源、带动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形式不断变化,产业园区的区域、形态、发展模式也在迭代创新。从最初以低成本要素作为导向,吸引产业聚集,园区在其中仅仅只用扮演好一个“房东”的角色;到第二阶段各地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纷纷建起,服务平台被引入,园区开始有意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多方作用下,园区通过形成良好的产业支撑和配套条件,可以引导和驱动创新力量发展。
目前,产业园区发展已进入到第三阶段,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正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重新得到认识。当园区各大企业发展的需求各不相同时,园区应该如何服务于企业?对于注重研发创新的科创企业们,科创产业园如何为科创企业做好服务?
如今,在长沙著名地标岳麓山下,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核心区内兴起了一个新的产业项目。该项目名为中建智慧谷,由中建国际与岳麓区政府合力投入,依托周边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资源,打造的科创产业综合体项目。因模式新颖、成果斐然,中建智慧谷作为产业园区标杆案例,已经累积接受领导视察和调研学习多达三百余次。
中建智慧谷到底有何魅力吸引这么多人前来研究?科创产业园区应当如何建设?产业园区如何为科创企业提供服务并予以赋能?我们以中建智慧谷为案例来分析,有三个重点值得大家关注。
打造科创产业综合体,中建智慧谷让产业园区不只是工作区
科研机构要服务好科研工作人员,在选择办公场地的时候,距离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
2021年,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湖南五江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项目负责人董万荣教授在选址之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中建智慧谷。
湖南五江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专注于感光材料研究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在娄底,主营半导体用功能材料研发与生产的高科技龙头公司,在行业内占据近70%的市场份额。为重点攻克从有机小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配方的改良等全链条的研发壁垒,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五江高科与湖南大学试图通过联合实验室的形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取得技术突破。
正是如此,距离学校更近,就将能有助于借助联合实验室共享学校资源,加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五江高科-湖南大学联合实验室负责人董万荣教授对松果财经表示,因中建智慧谷低密度办公环境和距离湖南大学近等多重优势,早在园区处在毛坯房的时候,他和学校的老师就参观过这里。在考虑五江高科-湖南大学联合实验室选址时,其他的产业园区大家也曾去过,但最后大家都认为这里是最合适的。
这里的“合适”,不仅只代表距离,在松果财经与中建智慧谷部分企业进行沟通时发现,科创企业对园区环境还有一些不易被注意的隐形要求。两个词在采访中被反复提及——“独栋”和“容积率”,我们把他们提炼为在环境上的三点要求,即安全性、多样性、舒适性。
中建智慧谷东区大部分建筑采取独栋办公别墅设计,企业与企业之间隔得很开,楼宇密度低。科创企业需要一个相对密闭不容易被打扰的环境,主要是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无论是企业内部的科研仪器,还是仪器正在进行的工作,被破坏或打断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独栋是相对最好的选择。
与此同时,科创是个很大的范畴,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不同需求,反映在环境上则会变成各家企业的要求都不同。如部分企业器械使用会对环境有独特需求;或是出于展示需要,展厅和实验室搭配会重新进行美学设计。科创东区的独栋办公别墅有1000至10000平方米多种户型的选择,对绝大部分合理改建要求予以支持,以此来适应不同科创企业之间的需求。
数据显示,中建智慧谷积率为1.2、绿化率达到了40%。结合独栋别墅设计,整个科创园区更像是搭建在私家园林中的一栋栋办公别墅。绝大部分入驻企业第一眼是被这里的景观所吸引,把视野从园区内朝外拓开,临行几步便是以湖光山影为主体,融合风情、文艺风格的后湖景区。此处往上即是岳麓山,东邻湘江风光带,真正实现了“抬眼可望岳麓山,低头可饮湘江水”。
项目的舒适性来源于项目的顶层设计,中建智慧谷项目作为科创产业综合体进行建设,既要靠近科研力量,也要服务科研群体,全方位拓展科研工作者的活动场景。
充沛的绿色环境作为其中链接,拓展至产业园周边的生活区。总面积330亩的产业园区外,交错着西二环、南湖路隧道,途径地铁3、4号线站点,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显着。园区内设有公共食堂,南北紧贴着天马小区、麓枫和苑、靳江小区三处大型小区,科研人员步行迎着一路的湖光山色即可达到产业园。并且在今年即将竣工的科创西区将建设有2.5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可以方便人才随时拎包入住。
由生活圈再对外拓展一层,即来到科研资源丰沛的高校区。三所高校依托岳麓山与湘江水将产业园区紧紧包裹。距离优势下,产学研模式已经实现普及,园区内80%企业都已与高校开展有产学研合作。其中2个高校科创转化基地已在园区落地,并入驻有2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院士团队及专家教授工作站。
产业区、生活区、高校区三环紧扣形成中建智慧谷科创产业综合体的设计。园区既是工作区,也是生活区;整体环境即要时刻紧贴学术氛围圈,也要处处身在绿色舒适圈。
多渠道助力企业招募人才:产业园区的人才优势不只是临近高校
腾讯CSIG云智研发公司是腾讯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聚焦云和智慧产业基础产品和行业标准产品的研发。2020年出于业务转型需要,启动了位于长沙的云启产业基地。在问及为何选择落户中建智慧谷时,回答是为了快速聚集业务发展所需人才。
在松果财经与中建智慧谷入驻企业交流中,谈及“为什么会选择来中建智慧谷”的问题,“人才汇聚”成为所有企业都曾提及的共同答案。
正如前文所言,中建智慧谷被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所环绕,所在的位置又处在大学科技城的核心区域,这里素来就有“岳麓山下,湖南硅谷”美称,2021年对岳麓山下人才摸排情况下,统计共有重点高校院所7所,“两院”院士33名,国家杰青66名,科研人员2万余名。因此,此处一直被视为湖南人才的高地,科创企业的福地。
但在实际对中建智慧谷人才招聘情况的调研中,地理位置上取得的优势,只是产业园整体人才资源优势的一部分。
产业园为此做出的其他动作可以拆解为人才服务和招聘服务。
在科创园内的人才骨干中,除了本地高校精英,也有大量因区域优质人才服务而返湘的创新创业人才。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为代表的4名国际顶尖技术人才和超3000名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于此,全园区企业目前共取得887项发明专利及软著,其中2家企业攻破了行业内的卡脖子难题,3项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实现科研成果对面市场高质高速的“出走”,科研人才满怀梦想提质提速的“出发”。
解读区域的人才政策要从两个层面,首先,大科城本身就是湖南建设人才高地的目标,各种政策向区域人才倾斜,归来精英在生活享有诸多便利。如大科城推出的人才卡,持卡人能享有就医绿色通道;知名医院医生能够在线视频提供一对一医疗服务;出行地铁免费等一共六项全方位便利服务。
再到园区自身又为人才准备了一层贴心照顾,例如科创西区正在建设的人才公寓,和针对想要返湘进行创新创业的科创人才,进园区即可享受企业落地工商注册、场地证明、政策申报、税务咨询等政务服务全流程一站式的办理;初创企业在有相关人力资源、法律援助、战略咨询、活动策划、市场营销等系列管理问题,园区内均有专业人士提供咨询服务;园区内包含有路演厅,甚至引进有创业导师,这些资源均可对人才开发。如果申请,园区还将提供物理空间及服务配套。
这些一揽子政策与福利,都为人才返湘来此提供了新的动力引擎。
在把引进和培养的人才对接到企业上,产业园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并行的打法,确保信息通畅。企业招聘科创人才,除市面上流通的招聘平台外,有政府支持的中建智慧谷专区招聘渠道可进行更精准的人才触达。
产业园内部媒介资源对企业开发,可供提供信息发布;针对顶尖人才触达,依托中建集团优势,能为人才引进提供优质交流平台。此外,园区内经常举办交流会与活动,这成为了人才交流另外一种更为自然的模式。
3.0的产业园区重要使命:将科创企业聚起来 把产业链补起来
产业园区要让企业受惠,不仅是政策扶持。
2023年开年,湘江新区为推进区域在包括招商引资、科创高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发展,连发七封文件,对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说明。
从地理位置看,位于大科城中心区域的中建智慧谷处在区域多项扶持政策的辐射范围。目前,园区已成功引进科创型企业40余家,其中包括3家世界500强、7家上市公司、22家高新技术企业、10余家行业标杆。
和人才打法一样,政策的优势源于最初产业园最初定位所带来的赋能。但当科创企业达到一定的量级,并结合园区对主导产业的规划,这些聚集起来的企业,本身就会成为一种资源优势,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互补。
中建智慧谷以数字信息、人工智能、高技术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一方面在区域科创高地多年的建设,以及龙头企业的持续引入下,部分领域已经做到了领先地位,基础建设完善,以此对相关企业具有长期吸引力。
如中建智慧谷初步形成了以京东云数字互联产业基地为依托的数字经济创新中心;以华锐分布式技术实验室、树图区块链实验室等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总部;以湖南大学半导体研究院、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为支撑的高校科创转化中心。
园区内,有数字经济产业协会、物联网协会2家产业创新联盟与5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坐落于此。区域性资源支持下,使中建智慧谷也是湘江新区人工智能集群新高地。
另一方面,在已有众多导向明确的科创企业入驻的前提下,后来企业可以形成一种天然优势,即在供应链上寻求合作。如前文中谈及的湖南五江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就已和园区内另一家检测机构达成了多次合作,这对于已入驻企业也是一种优势补充。高新科技研发机构对检测的强需求,与能检测这些高新技术材料的机构分布较少,本身就存在市场矛盾。在绝大部分科创企业盈利准备期较长的情况下,供应链互补所形成的扶持,比政策上的帮扶更能经历市场的考验。
这种互补对象甚至不仅局限于产业园内的企业,中建智慧谷自身有一个优势,即背后的中建国际。中建国际是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世界500强第9位)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是中建系统中重要的投资企业。
作为一家集投资建造-运营管理-产业导入-装配建筑于一体的综合企业,中建国际以国际化的视野通过“基建投资+产业导入”的模式,构建了一套产业导入体系,整合了海内外多条产业链上的优秀资源。有中建国际赋能,中建智慧谷不仅可以引导园区内企业开拓国际视野,在企业顶层设计上取得突破,还能以“基金”、“项目合作”等形式推动科创力量在更多维度更多渠道实现更高效地转化。
综合来说,中建智慧谷的核心思路,即为科创企业发展满足其所需之路。认识人才为企业根本,拓宽渠道形成人才资源优势。并尊重科创力量,并服务科创群体,以科创产业综合体的模式全方位链接活动场景,实现产学研的跑通,也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落地和转化。
2023年8月,中建智慧谷的西区将全面竣工,新的园区资源和人才公寓将开放。在此之前,园区已提出3311发展目标,即要引进300家以上科创型企业;成就30家以上标示性或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出100个以上高层次人才项目;最后汇聚1万名以上科技人才。届时在新的企业入驻下,岳麓山下的中建智慧谷或将成为湖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最新动态 更多>
[10-28]
[10-22]
[10-22]
[10-14]
[10-08]
[09-10]
[09-10]
[09-06]
客服热线:400-6366558转0
津ICP备2020006662号-3 园区云招商 版权所有 部分文章为本站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