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释放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潜力

产业快讯 1874条 2024-01-02 13:50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国家政策对制造业发展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金融监管总局1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国家政策对制造业发展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金融监管总局12月20日联合发布《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其中提到“推动制造业加速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如何?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如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给制造企业赋能并支持其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新动能,在增长潜力的释放和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有很大的空间。
  

制造业处在转型升级、

体系重塑、由大变强阶段


  “我国从2010年开始,连续保持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制造业中低端产品在全球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正在加速向高端迈进。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等一批新兴产业取得了率先发展的优势,出口规模和国际竞争力都提升得很快。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体系重塑、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李燕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高技术制造业PMI指数是51.2%,增加值同比增长6.2%;装备制造业PMI指数为51.6%,增加值同比增长9.8%。但市场需求不足仍是制造业恢复发展面临的首要困难,制造业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12月7日,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154.7亿美元。其中,新能源等高技术商品保持较高的出口景气度,汽车出口延续高位,制造业转型升级正在塑造出口新动能。

  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工业产品及服务行业主管合伙人沈宇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全球经济目前处于弱复苏阶段。全球市场的需求不振,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制造业带来了挑战。近期,我国制造业出现两个大的发展趋势与变化:其一,制造业企业对于风险管理和供应链韧性的关注度大为提升,从过往过于强调追求快速增长、过于苛求供应链上各环节精益程度的模式,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增长”与“供应链韧性”并举的新战略思维。其二,尽管行业整体增速放慢,部分细分领域仍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趋势。制造业大国的基础工业实力雄厚,多年以来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结出硕果,在一些前沿板块已明显体现出国际性的竞争优势。例如,出口“新三样”(新能源车、锂电池、光伏)和新材料、医疗设备这些赛道逆势上扬,成为工业增长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机器人、量子通信、元宇宙无处不在,智能材料、生物材料也在快速发展。有分析称,传统的生产加工制造业将愈来愈难,在新科技推动下的制造业将蓬勃发展。

  谈及制造业的变化,李燕表示,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随着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也在发生变化,正在形成新的优势。从传统制造业来看,量的扩张潜力有限,但质的提升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新动能,在增长潜力的释放和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有很大的空间。

  中国借改革开放东风和全球化机遇,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也使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近几年,受疫情和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影响,我国制造业面临总体市场需求疲软、竞争加剧等挑战。在李燕看来,这倒逼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更足。同时,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加速涌现,国家政策也加大支持,给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金融资源更多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然而,金融支持制造业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融资需求与渠道不匹配、风险控制难度大、资本市场发育不全等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曾去江苏、浙江等地调研,他问当地的制造业企业,最难的是什么?企业回答:“往往企业刚创办的时候缺资金,但一些企业是家族式治理模式,财务报表不完整,没有合格抵押物,金融机构信贷员也不敢放贷。”现如今,一些制造业企业能通过信用贷获得贷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信用贷不需要抵押,有些企业信用好,还能贷到1000万元。但金融机构仍以短期融资为主,如果要扩大企业规模,就需要长期资金,这时候就要有抵押物,如何解决中长期资金需求,还要进一步探索。


  当前,很多金融机构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据莫秀根和企业主沟通,虽然有数字化的信贷服务,但有些企业不敢去借,主要是对网上银行不习惯,或是超过一定额度就借不到了,比如信用贷款50万元、100万元至500万元能借到,但超过这个额度可能就借不到。“我们必须使用数字化的手段,现在各地都有初始平台,如果信息更完善的话,可能授信额度能再增加。”莫秀根说。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探访了一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该行企业金融负责人表示,微众银行自2017年推出的线上无抵押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截至2023年6月末,已向超过410万家小微市场主体累计授信金额超1.3万亿元。目前,微众银行授信的120多万户企业客户中,约24%为制造业的中小微企业,接近四分之一。该行也构建了数字化风控体系,把企业主个人的信用数据和企业的经营数据合二为一,在贷前授信评估体系里,既有基于企业主个人的信用评估维度,也有结合运用银税互动、银商互动提供的税务、工商、征信、司法、电力等可用于评估企业信用偿债能力的第三方具有公信力的数据。

  “我们在贷前环节将获取的数据整合并建立起审批模型,在贷中及贷后环节设有监控模型,通过企业的税收、财务数据、社保数据等一系列指标,通过风险收益分析,确定信贷管理政策并指导应用于业务。”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也是其能深入服务制造业企业的原因。

  莫秀根表示,现在部分沿海地区如浙江,在数据整合方面做得较好,可以把不同部门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形成每一家企业较完整的数据,这样,银行授信的时候信息就充分。国家发改委也在推动建立小微企业的信用体系,但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也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数字银行在支持制造业企业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几家银行了解,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了解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状况、融资需求和信用状况,为其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如贷款、融资租赁、保理等。一些银行还探索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跨境电商金融等,促进产融结合,降低融资成本。无论是数字银行,还是虚拟银行,都将一切建构于数字化技术上,提供一站式数字金融服务,更便捷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支持企业创新

需要实施更大力度普惠性政策


  中国经济时报制造业调查组曾于2015年对八省市制造业进行调查发现,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但制造业突出的问题是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在国际经济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强是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障碍。

  我们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必须进行重大战略和政策安排。要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先进制造业是做强中国经济的脊梁。中国只有处于价值链中高端位置和产业链核心环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强了,存活下来的制造业更强了,才能算是真正的制造强国。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企业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企业。

  “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机制,给制造企业赋能并支持其加快转型升级。”李燕建议,针对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整合能力不够等关键痛点,实施更大力度普惠性的创新支持政策。比如,是否可以考虑进一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简化研发费用项目归集要求,适当降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门槛,给予中小型企业更多政策倾斜。持续资助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发展,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能为各行业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能力提升提供服务。优化完善支持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的政策,能否通过建立制造业技术改造的低息贷款的长效机制来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降本增效。

  对于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沈宇峰建议,加快有竞争优势的赛道、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节奏,尽快“走出去”,化全球市场存量甚至增量为国内行业增量。加快数字化转型节奏,让企业的管理精细化与科学化程度匹配企业自身规模与行业竞争的发展趋势。做好企业的“内功”,在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对自身的战略、供应链、运营管理、业务流程、人才培育、资本运作等各个领域持续改进,以抓住新形势下行业整合与海外拓展机遇。做好企业的“内功”是做好前两点的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强化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布局。前瞻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数字经济、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也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及。未来已来,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可能主要来自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

热门楼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