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上半年政府报告出炉

产业快讯 1916条 2021-08-24 09:23

近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各政府单位及相关部门上半年目标完成情况。 从发改委的上半年情况来看,上半年,武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51.5亿元,同比增长28.6%,较2019年同期增长3.5%。城镇
近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各政府单位及相关部门上半年目标完成情况。
从发改委的上半年情况来看,上半年,武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51.5亿元,同比增长28.6%,较2019年同期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59元,同比增长2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8元,同比增长29.4%。
轨道交通建设方面,第四期建设规划调整方案已上报至国家有关部委,相关工作正按要求有序推进。已形成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初步方案,正在开展部分线路建设规划方案比选评价工作。
项目投资方面,上半年,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848.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4%。
另外,高铁建设也有重大进展。沿江高铁武宜段:正全力推进各项前置要件办理工作。沿江高铁武合段:已完成可研鉴修材料编制工作。武汉枢纽直通线:已上报可研鉴修报告。
市发展改革委上半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详情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51.5亿元,同比增长28.6%,较2019年同期增长3.5%。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5%。
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跌0.7%。
4、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59元,同比增长2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8元,同比增长29.4%。
5、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精密重力测量、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等设施建设,强化脉冲强磁场、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等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脉冲强磁场设施优化提升、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作物表型组学设施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建设;加快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置立项工作。
6、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频次拜访国家有关部委,汇报我市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工作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情况,争取国家支持;科学研究论证东湖科学城(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发展规划。
7、推动“双创”向纵深发展,推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组织东湖高新区、江岸区、硚口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编制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三年行动方案》并报国家发改委,组织各双创示范基地编制《关于创业带动就业行动方案》和2021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活动方案。
8、务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行动,依托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大健康五大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氢能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电磁能、量子科技、超级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深地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推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启动研究《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2021-2025)》,起草《关于加快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的政策建议》(送审稿);支持重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研究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送审稿);加大金融机构对五大基地、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的支持,与国开行湖北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9、务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升级行动,着力发展头部经济、枢纽经济、信创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编制完成全市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推进商贸、物流、金融三个支柱产业转型升级,软件信息、设计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四个制造服务业发展壮大,文创、旅游、健康、教育、家政五个消费服务业提质扩容的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围绕服务业“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聚焦补齐商贸、金融、软件信息等发展短板,做强工程设计、交通运输等优势产业,加紧研究全市服务业升级行动方案,目前已完成初稿;坚持定期跟踪监测全市100余家重点营利性服务业企业,按月汇总分析企业经营情况,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的困难问题,着力推动服务业年度绩效目标顺利完成。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
10、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大力培育引进企业总部和第二总部。
研究起草了《武汉市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政策措施重点从加强总部企业招商引资、引导总部企业增资扩股、强化总部企业精准服务、加强总部企业要素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工作举措,并从支持新引进企业落户、支持总部企业提升能级、支持总部企业壮大、支持总部企业人才引进培养、支持总部企业对外拓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总部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1、提高总部楼宇建设运营水平。开展楼宇经济调查摸底,重点摸排7个中心城区和3个开发区楼宇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全市楼宇经济调研报告;组织楼宇经济培训会,着力提升各区楼宇经济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谋划构建楼宇经济工作推进机制,为搭建全市楼宇经济信息化平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2、大力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业,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商业生活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加快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线上经济“8+3”领跑计划,加快发展电商零售、线上教育、线上医疗、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文体娱乐、线上设计、商务会展等八大重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建立重点线上企业(平台)名录库和线上经济应用场景清单,实施重点跟踪、精准帮扶。
13、从微观市场主体、中观产业集群和宏观经济生态三个层面发力,持续提升主城服务能级,加快建设汉口沿江、中央商务区、汉正街、四新国博、武昌滨江、青山滨江、杨春湖等重点区域,推动高端要素和优质产业集聚发展。
聚焦汉口沿江、武昌滨江、华中金融城等重点区域,在全市划定30个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开展“党建引领、融合赋能”行动,搭建“江城红领驿站” 线上服务平台,着力构建企业诉求“收集、受理、反馈”服务闭环,目前平台已在江岸、江汉、硚口、武昌区的12个服务业集聚区试运行。同时,组织各相关部门梳理97项惠企政策在平台集中发布,方便企业及时掌握全市惠企政策信息。
14、面向全国拓展功能,面向未来塑造功能,面向基础夯实功能,提升副城综合实力,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网络安全、临空经济、航天航运、未来产业等领域持续用力,推动光谷副城、车谷副城、临空经济区副城、长江新区副城高质量发展。强化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人口、产业、公共服务向新城区梯度转移集聚,拓展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培育集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大市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启动四大副城实施性规划编制工作。多次组织方案研讨,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邀请专家对四大副城实施性规划提出相关建议,已形成《武汉市四大副城实施性规划》初步成果;加快推进四大副城存储器、航空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等产业基地建设。全力推进长江存储项目一期达产、扩产和项目二期建设。航天基地卫星产业园项目一期投资已完成,火箭产业园二期项目即将启动论证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开放示范区主体工程二期和自动驾驶应用体系基本完工,封闭测试场极限性能测试区、极端环境模拟测试区等正在建设中。启动编制国家网安基地发展规划(2021-2025年);积极推进高端资源要素向四大副城集聚。引入国内顶尖咨询机构编制东湖科学城规划,支持湖北实验室实体运行,积极谋划推进长江大学城规划建设,积极申报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中日(武汉)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
15、加强产业协作,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武汉新港建设为抓手,完善联合招商、飞地经济、园区共建、平台共享、人才共用、利益共享等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孵化器项目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市政道路福江路项目排水工程、电力工程、路面工程已完成验收工作。光谷葛店毗连区·城市客厅项目正在推进,已启动项目区域拆迁的协调谈判工作;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工作进展顺利,华为(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已于6月21日正式揭牌运营。
16、加强公共服务共享,推动教育、医疗、社保、文化、旅游等同城化发展;成功举办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协调机制》等系列文件,九市共同签署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逐步完善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协调机制。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科技、规划建设、产业(招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五个专题工作组先后成立,九市发改、规划、交通、科技、政务服务、水务等部门实现常态化对接交流。
17、发挥武汉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销售市场等对全省产业发展的服务带动功能,加强武汉城市圈与“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的规划衔接、优势互补和布局优化。
召开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联席会,建立武汉城市圈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联席议事机制,探索跨区域协同规划编制和实施机制,共同推进城市圈规划建设。
18、健全市际协商合作机制,举办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会商会,不断拓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广度和深度,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组织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21-2024年)》,行动方案(建议提纲)正在收集长沙、合肥、南昌三省会城市和黄石、岳阳、安庆、九江等十二个观察员城市意见;积极参加2021长江中游三省常务副市长联席会,起草的《鄂湘赣三省省会城市深化合作方案》经联席会审议并原则通过。
19、参与长江经济带全流域联动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接,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港口岸线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文化传承等领域交流协作,推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加快打造长江黄金水道。
起草了《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届市长联席会活动总体方案》;调研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支点建设,实地考察武汉阳逻港一期、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等重点项目。
20、推进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武汉至合肥段、武汉枢纽直通线等项目建设。沿江高铁武宜段:正全力推进各项前置要件办理工作;沿江高铁武合段:已完成可研鉴修材料编制工作;武汉枢纽直通线:已上报可研鉴修报告。
21、突破性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推动第四期建设规划调整尽快获批,加快第五期建设规划申报。第四期建设规划调整方案已上报至国家有关部委,相关工作正按要求有序推进;已形成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初步方案,正在开展部分线路建设规划方案比选评价工作。
22、统筹推进380个市级重大项目,新开工600个亿元以上项目。
上半年,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848.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4%,其中,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536.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74.9%;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281.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2.8%。
23、突出“两新一重”,扩大基础设施、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等项目投资。加大民间投资力度。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3%,总量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3.2%;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48.4%;卫生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29.5%,总量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69.6%;民间投资增长121.8%,占全市投资比重为49.7%。
24、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调整优化信用监测指标。从信用制度建设、信用信息归集、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创新、诚信建设、守信企业情况、失信企业情况、重大失信案件、信息安全保障及合法应用等10个维度全方位监测各区信用工作落实情况和信用状况,每季度形成监测报告及排名;加快构建信用监管机制。加强事前信用承诺,强化事中信用监管,畅通企业信用修复渠道,实行信用修复“一网通办”,为符合条件的153家企业办理了信用修复。
25、健全营商环境投诉、处置、回应、监督机制。
上半年,市营商办及时处置回应省市各类营商环境督办(含交办、转办)件14件,我市投诉机制已建立,企业可通过市长专线、城市留言板、信访平台、店小二服务专线等渠道反映诉求。
26、争创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武汉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已上报至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武汉市推进要素市场配置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
27、鼓励各类业主降低房租,推出一批低租金的标准化生产经营场所,持续打好精准纾困惠企组合拳,让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获得实惠、焕发活力。参与起草《武汉市促进中小企业稳健发展若干政策》,该政策已正式印发实施,政策出台后将持续打好精准纾困惠企组合拳;通过惠企政策落实重点整治工作,梳理汇总了全市各部门正在执行的近百条惠企政策,30多条需要整改的问题清单。下步将通过整改、评估等环节,进一步促进惠企政策的落地见效,让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获得实惠。
28、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制发《2021年武汉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组织召开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对全市绿色发展示范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编制《武汉市长江经济带智库组建工作方案》,举办智库成立仪式暨中部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全面推进“三湖三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规划建设“两江四岸”和“湿地花城”,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新建各类公园17个,新增绿地564公顷,建设绿道66公里,林荫路50公里。
29、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问题的整改。编制《武汉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产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长江船舶污染、尾矿库污染治理为重点,系统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定期梳理报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举一反三自查情况,督促相关责任单位组织开展全市废矿物油污染问题排查整治。
30、推进世界一流城市电网建设,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印发《“三年攻坚”计划(修订版)2021年一流城市电网建设任务》;协调解决各区项目建设中的困难问题。
31、完善热力、燃气等公用设施网络。会同相关部门做好燃气、热力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白浒山液化天然气储配基地项目、汉能电厂二期分布式能源供热管网项目等多个燃气、热力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青山区老旧社区集中供热改造项目及江夏安山液化天然气储备库扩建项目等一批燃气、热力项目工程建设。
32、加强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
稳步推进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期工程进度过半,有机质固废处置等其他项目前期手续基本完成,医废处置厂项目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现场督导评价。
市住房保障房管局上半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1
完成棚户区改造2万户。
1.建立棚改项目台账,落实月报制度,严格逐级审核、上报程序,准确掌握、动态监测项目建设状况,确保目标任务有序推进。
2.在对各区开展项目巡查的同时,6月初对各区进行督导,切实推进目标进度。
3.截至6月底,全市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20344套,棚户区改造住房基本建成20739套。(基本建成包括去年开工、今年建成)
2
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0个。
1、起草《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报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审议同意,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现已正式制发文件武政办〔2021〕69号。
2、组织编制《武汉市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规划》。6月5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陈劲超同志专题听取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对完善规划文本提出意见。目前,我局结合有关要求正在对规划文本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3、截至6月底,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已完工200个。
3、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全市按时完成“三清零”目标任务,共排查房屋593315户,其中农村经营性自建房16802户,其他房屋576513户;C、D级经营性农村自建房34户,整治34户,整治率100%;其他初判存在安全隐患房屋3405户,鉴定3405户(其中C、D级2278户),鉴定率100%。
4、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稳妥推进“一城一策”长效机制试点工作,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进一步落实城市主体责任,精准实施“一城一策”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房、地价格联动机制,不断完善部门会商、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等机制,合理控制地价和房价;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按月定期公布房地产市场月度监测报告,按季度公布了预计上市项目信息,稳定市场预期。
2.为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规范企业销售行为,组织召开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机构座谈会,提高企业风险意识,引导企业守法经营。
3.加强对新建商品房项目销售全过程监管,修订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销售全过程监管的通知》,持续开展商品房销售全过程监管和市场整治,加强商品房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监管,切实维护房地产市场正常秩序。对热点区域,组织开展商品房项目集中开盘试点工作,5-6月分两批组织13项目、3000余套住房集中上市销售,有效缓解了区域供需矛盾。升级“武汉住保房管办事服务”微信小程序,提供新建商品房买卖合同网上查询服务功能。
4.加强舆情引导,通过各类媒体主动发声,发布《我市试点商品房集中销售模式,市场反映良好》《武汉新建商品房买卖合同可以网上查了》等文章,及时稳定市场预期。
5
新建、筹集租赁住房9.3万套(间)。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租购同权。
1.制定《市住房保障房管局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租赁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为我市长租房市场规范发展提供政策基础。今年以来,多次组织开展租赁市场专项检查,共排查企业496家·次,查处企业45家,通报曝光企业19家,不断规范长租房市场。
2.推进实现承租权享受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同权方面,非本市户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我市居住证、就业证明(或经营许可证),按居住证所在区的要求登记。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统一登记造册后,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入学,与户籍子女同步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同等升学政策。
3.截至6月底,全市建设筹集租赁住房5.67万套(间)。
武汉地铁集团上半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1、加快建设11号线东段二期、12号线、19号线等续建工程,开工5号线二期、16号线二期、21号线二期,确保开通5号线、6号线二期、16号线,力争通车总里程435公里。
一、拟开通项目
(一)轨道交通5号线:由武汉火车站至青菱南三环,全长35.2公里,设站25座。目前,车站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区间已贯通;出入口共98个,已完工80个,13个在建,5个未开工;风亭共55组,已完工46组,在建7组,未开工2组;正进行联调联试工作。
(二)轨道交通6号线二期:由金银湖至走马岭,全长7公里,设站5座。目前,车站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区间已贯通;出入口共19个,已完工18个,1个在建;风亭共13组,已全部完工;正进行空载试运行工作。
(三)轨道交通16号线:由国博中心至周家河,全长32.3公里,设站12座。11站主体结构已完工,1站正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区间已贯通;出入口共35个,已完工33个,1个在建,1个未开工;风亭共17组,已完工15组,在建2组;各设备专业安装工作正有序推进。
二、拟开工项目
(一)轨道交通5号线二期:由黄家湖五街至南三环,长2.6公里,设站2座。目前,工可已批复,正积极配合市发展改革委推进初步设计审批工作。
(二)轨道交通16号线二期:由通航产业园至周家河,长4.2公里,设站1座。目前,正积极配合市发展改革委推进工可审批工作。
(三)轨道交通21号线二期:由后湖大道至中一路,全长3.1公里,设站2座。目前,正积极配合市发展改革委推进工可审批工作。
三、续建项目
(一)轨道交通11号线东段二期:由11号线东段一期光谷火车站至武昌火车站,全长12.5公里,设站7座。2站主体结构已完工,3站正进行主体结构施工,2站正进行围护结构施工。共14个单线盾构区间,已贯通2个,在建4个,未开工8个。虎泉站~马房山站区间盾构已始发。
(二)轨道交通11号线三期首开段:由武昌火车站至白沙洲,全长4公里,设站2座。复兴路站正进行土方开挖,江安路站正进行围护结构施工。张家湾停车场牵出线结构施工、复兴路站~武昌火车站区间风井结构施工2个节点目标已完成。
(三)轨道交通19号线:由武汉火车站至高新二路,全场21.2公里,设站7座。2站主体结构已完工,3站正进行主体结构施工,1站正进行围护结构施工,1站正进行前期迁改等工作,鼓架山站未批复。花山车辆段出入段线明挖段围护结构施工、花山河站~1号竖井区间盾构始发、矿山段开始施工3个节点目标已完成。
(四)轨道交通前川线:由马池路至前川北车基地,全长36.5公里,设站11座。2站主体结构已完工,9站正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共15个单线盾构区间,2个已贯通,7个正在掘进,其余未开工;共7个高架区间,已全部开工,正进行上部结构施工。临空北路站基础结构施工、巨龙大道站开始主体结构施工2个节点目标已完成。
(五)轨道交通12号线武昌段:由科普公园站(不含)至青菱站,长22公里,设站14座。1个主体结构已完工,1个正进行主体结构施工,2个正进行围护结构施工,4个正在进行管线迁改施工,5个进场打围待征地拆迁移交场地,1个未开工;共28个单线盾构区间,均未开工。武昌火车站站因征地拆迁原因基坑开挖节点暂未完成。
(六)轨道交通12号线江北段:由青菱站(不含)至科普公园站,长37.9公里,设站23座。2个正进行主体结构施工,5个正进行围护结构施工,12个正在进行管线和绿化迁改施工,4个未开工;共46个单线盾构区间,均未开工。罗家村站、石桥站、中一路站等站点围护结构地连墙开始施工节点目标已完成。
 
 

热门楼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