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激烈拼抢,产业园迎来“专精特新”新风向

产业快讯 1916条 2023-01-08 17:35

在过去的十年,产业地产经历过大干快上的黄金时代,也面临着潮水退去的深耕时代,其底层逻辑已悄然发生改变。 2021年以来,政策不断加持下,产业园区发展也从销售思维向管理运营思维转

在过去的十年,产业地产经历过大干快上的黄金时代,也面临着潮水退去的深耕时代,其底层逻辑已悄然发生改变。

2021年以来,政策不断加持下,产业园区发展也从销售思维向管理运营思维转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贯彻实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专精特新”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十四五”规划提出后,各地政府均把培养专精特新作为战略目标,推出专项扶持计划、提出补贴,更推动当地银行提供金融支持,联合高校与研究所资源,加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何谓“专精特新”?即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它们在细分行业里却是排头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巨人”、“隐形冠军”。

专精特新催生园区新价值,产业园区运营迎来发展新风向。

“专精特新”是个新词吗?不是的!早在2011年“专精特新”概念就被首次提出。

2018年工信部开展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2021年 9月2日,北交所成立,致力于成为“有效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专业化发展平台”。

到2022年,各种利好政策层层加码,“专精特新”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信部印发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将优质中小企业的发掘和培育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梯度。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2年底,国家公布了4批共计911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此一来,离“到2025年培育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2023年开年之际,工信部部长再次透露积极信号,提到“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

为什么要重提“专精特新”?“专精特新”不止是现象级热词,更是时代号角。

过去,政府提出专精特新,目的是要扶持中小企业,减轻中小企业税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因此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了,就业就稳住了,打工人的收入就提高了。

但是,新时期对于“专精特新”的要求是要解决中国经济的安全问题,随着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制造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增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系统优势。因为在全球环境下,这些以国家政策和产业政策形式形成的对中国制造业的遏制政策是单个企业难以通过自身力量来应对的,需要整个产业链尤其是本土产业链的支撑来对冲这种外部不可控风险。

在此情形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被赋予了在中国制造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中“填空白”“补短板”的使命。

“十四五”规划提出后,各地政府均把培养专精特新作为战略目标,推出专项扶持计划、提出补贴,更推动当地银行提供金融支持,联合高校与研究所资源,加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国家层面,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具体到各省市,补贴政策略有差异。一般来说,被新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补贴额度在100-600万元之间;对被新认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补贴在5-100万元之间。(由于政策有即时性,具体以各地市奖补政策为准)

在这个企业百舸争流的时代,不同城市地区实实在在给出的奖励机制,均是在向优质中小企业发出入驻信号。

从目前专精特新企业城市分布来看,“专精特新”在地域分布上并不均衡,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培育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但各省数量差异较大,华东及东部沿海地区省份的专精特新企业最多,中部其次,东北和西部地区较少。

浙江是拥有“小巨人”企业最多的省份,共有963家,其中宁波以282家列全省第一,超越省会杭州(208家)。这与宁波民营经济活跃且当地注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密切关联。近年,引导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已成为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的30强城市中,企业分布与城市GDP呈现高度正相关性,GDP过万亿的城市依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主要集聚地。从总量上看,前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前30强城市共有5175家,占总数的56.25%,且超过一半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郑州、成都、长沙等中西部省会城市排名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30强城市排名中,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居前三,武汉、杭州和苏州等城市表现优异,位次都有明显变化。长三角腰部城市异军突起,对比2021年,新入榜的城市(嘉兴市、台州市、无锡市、绍兴市、常州市、湖州市)均位于江浙两省,而“大连市、福州市、株洲市、唐山市、泉州市、太原市” 今年被踢出榜单。

专精特新企业的多寡,取决于一座城市的综合创新发展能力。其中制造业发展基础、科技研发投入强度、金融服务能力等都是关键因素。

同时,作为体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指标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无疑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主要“后备军”。一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城市未来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发展空间。这也意味着,虽然一些城市当前专精特新企业不多,但它们未来或将十分可期。

2022年,新一轮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的浪潮已然在各地掀起,提出明确目标,寻求不断优化的政策和服务体系,竞相选苗培土,尤其是,“建设认定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园,加快‘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产业园提升服务功能,鼓励产业园区引进重点项目和企业,培育和壮大重点产业集群”。

可以看出,推进“专精特新产业园”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城市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集群集聚的一种选择。

比如,北京、广州、兰州等地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与做强产业链相结合,建设了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园。广州开发区“专精特新”产业园在2021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计划引进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技术检测等行业,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专精特新”产业园。

与此同时,国内产城运营商在专精特新领域上也纷纷发力,在园区运营层面构建了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服务框架。

比如星河产业集团提出了“1+2+3”专精特新的服务模式。“1”是区域政府,包括国家的有关部门,在政策方向上进行强力的指导;“2”是培育单位,星河产业集团联合领军企业研究院共同成立了专精特新的服务中心,通过研究院和星河产业集团做培育单位来强化资源要素的融通。“3”是小巨人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小巨人企业的参与,构建有主体、有服务、有指导的共建模式。与此同时,星河还搭建了“1+6”重点工程,加速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成长、创新转型。

目前星河的园区已入驻20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有9家国家小巨人企业,同时依托整个产业生态集聚华为上下游30+高质量的产业链企业。

再比如,当下,中小企业在申请“专精特新”的路上缺乏精准引导,很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具备申报“专精特新”及相关项目政策支持的条件,但没有申报的经验、路径和知识储备。为了更好地以平台资源赋能创新企业成长,招商蛇口产业园区事业部园区运营中心联合了众多生态合作伙伴,开展了百企“专精特新”深度陪伴计划,深度服务中小企业读懂政策、避开弯路、补齐短板,不断向“专精特新”企业靠拢。服务计划分为“企业摸排”“云上宣讲”“专项对接”三个阶段,更有宣传推广、投融资对接、创业空间等多项增值服务。

联东集团从金融、人才、政策等产业服务角度切入,为园区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提供支持。其中金融是联东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亮点服务。债权融资服务方面,联东集团与40多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园区企业提供上百种金融产品,融资成本低、响应机制快、抗风险能力强。股权融资方面,联东与30多家头部股权基金达成合作,投资明势资本、同创伟业、元生创投、德诚资本、久合创投等一线股权基金,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股权融资服务。对于符合拟上市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联东金融服务团队可以为其提供IPO上市辅导以及相关资源对接,为企业顺利上市融资提供支持。

“专精特新”虽然是政策热词、产业热词、投资热词,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马拉松,需要比较周到的配套安排,需要有陪企业共同成长的情怀。

产业园区在推动“专精特新”的工作中,要细分行业资源,要聚焦企业痛点,让产业服务更加精细化,更加高效。通过产业园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做法能够为企业解决用地需求、提供融资便利、安排管理咨询等,从而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诞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热门楼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