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产业快讯 1916条 2023-05-19 19:11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效,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效,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北京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0%,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2.6%;天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8.6%,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9.9%;河北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1.0%,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4.0%。

 

      “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投资实现了良好的开局。”河北省政府参事、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义青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今年一季度,北京高技术服务业和天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快,河北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

 

      积跬步以至千里。近年来,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河北省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冷宣荣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京津冀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突出表现为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产出不断增加,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企业不断壮大,协同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等方面特点。

 

      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21年,京津冀共投入研发经费3949.1亿元,是2013年的2.1倍。R·D投入强度达到4.1%,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京、津、冀R·D投入强度分别是6.53%、3.66%、1.85%。

 

      创新产出不断增加。2022年,京津冀专利申请授权量60.05万件,有效发明专利19.12万件,签订技术合同122821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10633.74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北京建设了昌平、中关村、怀柔三个国家实验室。12家重点实验室入选首批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占全国的60%。截至2020年3月,天津市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61家。截至2022年,河北省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334家,其中国家级12家,技术创新中心1028家,企业技术中心811家。

 

      创新企业不断壮大。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新设科技型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达5360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8家,均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天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万家。河北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0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5家。

 

      协同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中关村在京津冀科技协同发展中,发挥“智力引擎”作用。2014年以来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达95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100亿元,还成立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目前,京津冀汽车、医药、装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产业合作有重大突破。“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和“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设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京津冀科技创新呈现国际化、集群化、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等显著特征,区域产业融合发展也体现出空间格局优化、产业梯度明显、产业互补性增强等特点。

 

      但与此同时,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梯度落差大、人才结构失衡以及产业承接能力不足等方面也存在一定提升空间。刘帅认为,一是产业梯度差异明显,产业结构错位、梯度差异明显,难以形成区域内产业互动和有效衔接。二是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地区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三是区域协同发展生态需进一步优化,产业转入地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足,配套基础设施、创新能力等不足,引才难、留才难问题始终存在,致使承接地产业创新发展后劲不足。

 

      如何进一步巩固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刘帅认为,应进一步优化完善促进京津冀区域创新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完善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对区域科技创新人才要素进行系统性调动和对接,健全促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优势创新链和产业链。做强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园区,打造三方共同受益、利益共享的科技高地。加强微观主体联合互动,着力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紧密型产业集群,加强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科技协同创新关联度。此外,还应拓宽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多元化融资渠道。

热门楼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