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
[地址: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面议上海化学工业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以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专业开发区,位于杭州湾北岸,距市中心60公里,距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均约50公里,规划面积为29.4平方公里,最终向西与上海石化连线成片后,将形成近60平方公里的化工产业带,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以及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石油深加工产品。 工业区是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打造1+4产业组合,发展以烯烃和芳烃为原料的中下游石油化工装置以及精细化工深加工系列,形成乙烯、丙烯、碳四、芳烃为原料的产品链。化工区是十五期间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之一,第一期项目总投资将达150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专业开发区,同时也是上海六大产业基地的南块中心,被誉为上海工业腾飞的新翅膀。 发展理念 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引入了世界级大型化工区的一体化先进理念,通过对区内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整合,为进区投资者提供最佳的投资环境。 产品项目一体化 由石脑油、乙烯等上游产品与异氰酸酯、 聚碳酸酯 等中游产品以及精细化工、合成材料等下游产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链。在化工区内落户的主体项目就以上、中、下游的化工产品为纽带连成一体,实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 公用辅助一体化 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减少消耗,根据化工区区内化工主体项目对水、电、气等的需求总量,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形成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为一体的公用工程岛,实行区内能源的统一供给。 物流传输一体化 通过区内与各个化学反应装置连成一体的专用输送管网以及仓库、码头、铁路和道路等一体化的物流运输系统,将区域内的原料、能源和中间体安全、快捷地送达目的地。 环境保护一体化 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以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使用非光气法和三重物理阻隔等技术工艺,并通过对废水和废弃物的统一处理,形成一体化的清洁生产环境,使化工区达到生产与生态的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和谐。 管理服务一体化 为入驻化工区的业主提供政府一门式办公,寓管理于服务中,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属性、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化工区都能得到全面、优质的服务。同时还参照国际惯例,结合市场经济手段向各业主提供后勤一条龙服务,使各生产单位集中全部精力进行其核心生产活动,达到各化工装置间的高效运作。
-
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地址: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面议上海虹桥开发区1979年开始规划,1983年启动建设,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占地面积0.652平方公里,是面积最小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位于上海西部,西到上海虹桥交通枢纽5.5公里,东至上海人民广场 7.5公里。根据面积小、位于市区的特点,开发区定位于涉外商贸中心,在功能上以展览展示、商务办公、宾馆居住、外事等为主,是全国最早以发展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级开发区,也是全国唯一辟有领馆区的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在功能上定位于以展览展示为龙头、以外贸中心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兴商贸区。开发区内引进并建成项目25个,建筑总面积138万平方米,其中展览展示场馆30万平方米,写字楼宇48万平方米,商住楼宇26万平方米,宾馆饭店24万平方米,生活娱乐配套设施10多万平方米; 领事馆 区现有日本、韩国、 新加坡 等国在开发区借地建馆,古巴、以色列、罗马尼亚、丹麦、荷兰、 瑞士 、智利、哈萨克斯坦、印度、 阿根廷 、 捷克 等国在开发区租房设馆。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虹桥开发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以世界贸易商城、国际展览中心为主体的展览展示区营造了国际一流的会展贸易氛围,构筑了中外客商发展事业的理想平台,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成为上海国际商贸的中心之一。 今后,虹桥开发区将借上海 后世博时代 经济加速转型、服务经济加快发展的机遇,主动融入大虹桥商务区的一体化发展,借助于开发区商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做出贡献。开发区将积极实施区域深度开发战略,推动部分楼宇项目的新建、改建或重建,有效提升开发区对中高端商贸服务业的承载能力,努力推动开发区的精品化与集约化。
-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概况
[地址: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面议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又成为APEC国际科技工业园区。 是上海市同时具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三重功能的开发区,现规划面积14.28平方公里。历经近40年发展,漕河泾开发区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快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步伐,对上海创新转型发展起到了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与此同时,漕河泾开发区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依托的六大重要承载区之一。 目前,漕河泾开发区拥有中外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服务机构6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设立144家高科技企业,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为重点产业,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1+5+1产业集群框架。 漕河泾开发区自成立之初就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实行人大立法、政府管理、公司运作的独特管理模式,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不设管委会企业化运作的开发区。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成立于1988年7月,归口上海市国资委系统,为临港集团下属核心企业。根据1990年上海市人大通过的《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暂行条例》,总公司负责漕河泾开发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协调和服务,并行使市政府授权的开发区部分管理职能。 开发区地跨徐汇、闵行两区,总公司与所在行政区联手,探索区区合作共建机制。长期以来,在招商引资、财税落地、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区域管理等方面紧密协作,以经济发展为纽带,以协议为形式,以平台为抓手,实行功能互补、利益共享形成了长期的良好的区区合作关系。 近年来,公司作为漕河泾开发区环境建设者、产业推动者、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晰明确。公司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经济的机遇,服从服务于上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实施漕河泾开发区品牌战略,漕河泾已成为从事开发区工业地产开发、产业集聚、园区管理的优质品牌,象征着优质的投资环境,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和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的集聚。 2017年园区经济指标继续全面上扬,所有关键指标均录得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33亿元,同比上升14.3%,营业收入3240亿元,同比上升10.5%;利润总额316亿元,同比上升14.5%;进出口总额96亿美元,同比上升14.8%;税收总额140亿元,同比上升33.3%,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尤为难得的是,在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开发区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产收入达2430亿元,同比上升13.9%,占到开发区总收入的3/4。行业布局也更加均衡,重点行业发展稳定,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43亿元,同比上升16.3%。项目引进平稳且保质保量,进口、出口总额也分别同比增长26.4%和6.6%。在上海市开发区的各项评比排名中,漕河泾开发区在发展与效率指标方面一直名列前茅。
-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介绍
[地址: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议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起中国东部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上海,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是2011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1年,上海张江规划面积从一区八园的63平方公里扩大到一区十三园的296平方公里,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万余家,研发机构800余个,就业人口约120万。按一区八园已建成面积36平方公里统计,2010年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6618.77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183.85亿元,位列全国高新区前茅。 远景规划 1、高新区的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经过15年的发展,上海张江高新区一区六园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62.9亿元,占全市的15.6%,较九五期末增长346.3%;创汇146.3亿美元,占全市的16.1%;实现利税273.4亿元。上述指标分别较九五期末增长了346.3%、674.2%和436.0%。其中,高新区内经认定的 高新技术企业 的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413.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682.2亿元,增长了3.06倍;工业总收入由449.7亿元增加到1912.9亿元,增长了3.25倍;工业总利税由62.6亿元增长到147.3亿元,增长了2.35倍; 出口创汇 由9.65亿美元增长到128.2亿美元,增长了12.28倍。在吸引外资方面,高新区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2005年底,共吸引外资353.2亿美元,区内共有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138家,有外资研发机构 84家。2004年和2005年全国53个高新区综合评比,上海高新区均名列前茅。特别是,通过实施聚焦 张江 战略,张江核心园六年来,技工贸总收入、 工业总产值 、税收总额年均增长分别高达75.58%、51.23%和59.23%。 2、若干 特色产业基地 初步形成。作为上海张江高新区的组成部分,各分园结合各自 资源禀赋 和基础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相关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取得了较明显成效。如张江核心园围绕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建设和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构筑和完善 产业创新 链,通过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区等功能小区的建设,凸显园区的主体功能,目前张江核心园的 集成电路产业 占据了国内半壁江山,成为全国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形成了国内最密集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基地;漕河泾园坚持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高产出项目,集聚了中外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1200多家,形成了以 信息业 (包括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为主导、 新材料产业 不断壮大的格局,园区单位面积产出超150亿元/平方公里,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金桥园集聚了电子信息及现代家电、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的一批大企业,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主导产业;上大科技园、中纺科技园和嘉定园也结合各自实际,初步确定了主要发展产业。 3、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上海 张江 高新区充分利用上海优良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加快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 创新资源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张江核心园先后建立了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 半导体照明 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 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等多个国家级基地,吸引集聚了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大批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级人才,也诞生培育了一大批本土民族品牌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漕河泾园构建了从孵化器到产业化基地的多层次、接力式孵化体系,对入驻企业进行全方位孵化培育。截止2005年底,一区六园共有进驻企业3171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35家。2005年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682.2亿元,较九五期末增长了306%,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40.1%, 展讯通信 、微创医疗、中信国健、 万达信息 、 上海贝岭 、盛大网络、 携程 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茁壮成长。 4、高新区的软硬环境逐步优化。通过政策扶持、资源集聚,特别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海 张江 高新区的创新 创业环境 不断优化。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如漕河泾园实行开发公司开发建设模式,较好地发挥了 市场配置资源 的基础性作用;张江核心园、金桥园等也打破了原有政府投资模式,实行 政企分开 ,金桥和张江开发公司还先后上市,有效地推动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许多政策在高新区先行先试,取得了诸多成效,并被推广应用或上升到法律规范。如2001年市政府出台的《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对 张江 核心园实行政策聚焦,该政策在对入园企业规定了优惠政策之外,还对 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近年来,高新区还加大了创新文化建设,张江核心园举办了科技文化节等主题活动,积极营造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园区文化和创业氛围。各分园还十分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建设,金桥园、漕河泾园、中纺城园和张江核心园等园区先后通过了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客服热线:400-6366558转0
津ICP备2020006662号-3 园区云招商 版权所有 部分文章为本站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